- 免費試聽
- 免費直播
1月9日 16:00-18:00
詳情時間待定
詳情【概述】
眩是眼目昏花,暈是頭腦旋轉,二者同時并現(xiàn),統(tǒng)稱眩暈。其急性發(fā)作之重癥,屬于急癥。眩暈之病證名雖始見于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,但在《內經》中早有記載。在《內經》、《傷寒論》中已有用針灸針灸治療的記載,在《針灸甲乙經·卷之十》所述:“風眩善嘔,煩滿,神庭主之”。類似內耳眩暈病。該書還注意了用配穴治療本證。到唐宋時期,治療本證多用灸法,還使用火針,《備急千金要方》、《太平圣惠方》等有此記載。宋·竇材曾記錄針灸治療重癥眩暈一則:“一人頭風發(fā)則旋暈,嘔吐數(shù)日不食,余為針風府穴”,并配合藥物而“永不發(fā)”(《扁鵲心書·卷上》)金元時期,李東垣、張子和等采用放血療法治療本證。
現(xiàn)代醫(yī)學中之內耳眩暈病等可歸入本證范疇。醫(yī)學教育|網搜集整理
【病因病機】
眩暈病因病機頗為復雜,如心脾氣血不足,不能上榮于腦;肝腎陰精虧乏,肝陽上亢,上擾清空,跌仆所致頭部損傷,瘀血阻滯等。這里僅選擇急重常見的痰濁中阻所引發(fā)的眩暈加以論述。該證多因恣食肥甘或勞倦太過,七情過極等損及脾胃,健運失司,中阻氣機,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發(fā)為眩暈。
【辯證分型】
痰濁中阻,癥見眩暈陣作,旋轉不已,耳鳴耳閉,難于站立,動則暈甚,嘔吐惡心,胸悶脘痞,甚則汗出,面色蒼白,脈象弦滑,舌苔白膩。
【治療】
1.治則;化痰和中。
2.處方:風池、內關、合谷、豐隆。
3.方義:風池通于陽維,又為手足少陽之交會,能疏理三焦氣機,通導清陽上升;內關通于陰經,為手厥陰之絡,手厥陰與手少陽相表里,故取之能利氣降濁,和胃止嘔;合谷為手陽明之原,取此乃宗“頭面合谷收”之旨;加胃絡豐隆,滌化痰濁。
4.治法:風池針法同前,與內關用平補平瀉法;合谷、豐隆施瀉法。
5.古方輯錄
《通玄指要賦》:“頭暈目眩,要覓于風池”。
《楊敬齋針灸全書·下卷》:“頭眩,眼目生花:神庭、上星、風池、肺俞、合谷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