順時養(yǎng)生是中醫(yī)養(yǎng)生理論的核心之一,夏天濕熱為多,所患疾病也與氣候密切相關,故養(yǎng)生保健、防治疾病也多從健脾利濕、清解暑熱入手。下面介紹夏季常見的四類疾病及日常防治小方法。
感冒,俗稱“傷風”,四季皆有,因感受外邪不同而有別。一般而言,春天多風,秋天多燥,冬季多寒,而夏季感冒則多暑熱,但也并非絕對。如夏夜貪涼、空調溫度偏低,也易感受風寒。還有肺脾兩虛、抵抗力弱者氣虛感冒,表現為疲乏、自汗、鼻塞、流涕、怕冷等癥狀。
中醫(yī)強調“未病先防,已病防變”,預防夏季感冒要注意房間及時通風、保證充足的睡眠、白天空調溫度不宜設置過低,不要整夜開空調。家里常備香菊感冒沖劑、藿香正氣水等藥,適用于外感風寒、內傷濕滯者;氣虛感冒者,要扶正與祛邪并施,標本兼顧。
水腫
《溫熱論》有言:“且吾吳濕邪害人最廣?!薄端貑枴ぬ庩柮髡摗吩唬骸皞跐裾?,下先受之?!毕募臼顭嵫簦瑵裥捌?,故容易出現下肢及腰骶部的水腫。
如果水腫遲遲未消,且日趨加重,應至醫(yī)院就診,做相關檢查評估心、肝、腎以及內分泌功能,查明水腫原因。在飲食上,要清淡為宜,少油少鹽,可以多吃一些健脾利濕的藥食兩用之品,還可多吃一些應季的蔬菜,如冬瓜、絲瓜等,有利水消腫的作用。
腹瀉
夏天歷來是急性胃腸病的高發(fā)季。由于暑熱之氣侵襲人體或飲食不節(jié)(潔),以及加班、熬夜等不良的工作、生活方式,導致胃腸功能減弱,濕熱之邪困阻中焦,而出現腹痛腹瀉、惡心嘔吐、納差乏力等癥狀。
常言道“病從口入”,故先要“管住嘴”,做到飲食有節(jié),切勿暴飲暴食,還要避免食用不潔食物以及過食生冷刺激之品。其次,要起居有常,做到勞逸結合,保證充足的睡眠。最好在家中常備一些中成藥,如藿香正氣水、參苓白術散等,使脾升胃降,出入有序。
上火
中醫(yī)認為, 暑為陽邪,火性炎上,炎炎夏日最易上火。上火為民間俗語,又稱熱氣,屬于中醫(yī)“熱證”范疇,可表現為口腔潰瘍、眼睛紅腫、牙痛、咽喉腫痛及便秘等。通常來說,火有內、外之分,暑熱、辛辣刺激食物屬于外火;而生育多產、操持辛勞等可生內火,兩者之間又可互相影響,而夏季的上火以外火多見。
在飲食上,應注重清淡,可以泡一些降火茶,如菊花茶、綠茶等清解暑熱。上火分虛火、實火,治療上遵循“實火宜折”“虛火宜補”“虛實夾雜者,當寒溫并施”的原則。
中國這個擁有幾千年文化內涵和養(yǎng)生傳統(tǒng)的國度,養(yǎng)生早已作為一種公認的健康生活標志,不僅是中老年人會關注,年輕人受工作壓力、日常作息和不良習慣等影響,也越來越重視養(yǎng)生,說已成為席卷社會的時尚風潮也不為過。
同西醫(yī)的保健方法一樣,只有將飲食、運動綜合起來并且做到,才能夠使我們的身體越來越健康,也會增加我們自身的免疫力。因此朋友們,不妨趕緊學習起來,記得一定要堅持下去,千萬不可半途而廢,點擊下圖系統(tǒng)學習中醫(yī)養(yǎng)生保健師課程吧!
以上是醫(yī)學教育網小編整理的"夏季常見這四種病!學會養(yǎng)生巧防治"全部內容,想了解更多中醫(yī)養(yǎng)生保健師考試知識及內容,請點擊醫(yī)學教育網。醫(yī)學教育網成立至今已有17年,專注醫(yī)學考試培訓教育,已經為數百萬學員提供了從業(yè)和晉升等專業(yè)幫助,贏得了廣大醫(yī)學從業(yè)人員的認可和信賴,未來我們依然會為每一位在醫(yī)學路上不斷前進的你,提供便利的學習資源及優(yōu)質的服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