醫(yī)學教育網(wǎng)

切換欄目
當前位置:醫(yī)學教育網(wǎng)  > 醫(yī)學百科 > 醫(yī)學萬花筒 > 正文 RSS | 地圖 | 最新

河南科技大學學報(醫(yī)學版)郵箱

2016-01-07 19:44  來源:醫(yī)學教育網(wǎng)    打印 | 收藏 |
字號

| |

《河南科技大學學報》(醫(yī)學版)是由河南科技大學主辦,國內(nèi)外公開發(fā)行的綜合性醫(yī)藥衛(wèi)生學術刊物,季刊,每季度末月出版。

本刊立足豫西,面向全國,主要刊登各醫(yī)藥衛(wèi)生單位在醫(yī)療、科研、教學等方面的新成果、新技術、新經(jīng)驗,報道省內(nèi)外醫(yī)學新動態(tài),為推動本地區(qū)醫(yī)學事業(yè)的發(fā)展和促進學術交流服務。本刊設有基礎醫(yī)學、臨床醫(yī)學、臨床藥學、臨床檢驗、超聲醫(yī)學、調(diào)查報告、法醫(yī)學、臨床護理、綜述等欄目。

1 投稿注意事項

1.1 來稿須附單位推薦信,稿件的保密性、真實性及署名審查由作者單位負責。同時注明詳細地址、郵編及聯(lián)系電話。

1.2 來稿要求字跡工整,標點符號準確,簡化字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正式公布為準,勿自造異字。所有外文(包括符號、公式等)應打字,注意大小寫、正斜體與上下角。

1.3 文稿要求論點明確、數(shù)據(jù)可靠、結構嚴密、文理通順,具有科學性、先進性、實用性和邏輯性,有創(chuàng)新和自己的見解。論著稿(包括圖表、中英文摘要及參考文獻)一般不超過4 000字;經(jīng)驗交流不超過2 000字;病例報告500~1 000字;綜述不超過5 000字。所有文章均應附有英文文題、中文摘要、關鍵詞、中圖分類號及文獻標識碼,論著稿應附有英文摘要。

2 文題與署名

2.1 文題應居中書寫,以簡明、確切的詞語反映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內(nèi)容,一般不超過20個字,不設副標題。避免使用非公知公認的縮寫詞、字符、代號和公式。

2.2 作者署名置于文題下,居中書寫,一般不超過6人,中間用逗號“,”分開。應只限于直接參與課題研究的全部或部分工作及論文撰寫,并能對編輯部提出的修改意見進行核修者,按貢獻大小排列。不同單位的作者應在署名的右上角加注不同的數(shù)字序號。對本文有貢獻的其他人員可列于文末致謝欄內(nèi)。

2.3 作者單位寫于首頁左下角,包括單位全稱,所在省、市及郵編,并在其工作單位名稱之前加與作者署名相同的數(shù)字。例如:

作者單位:1.洛陽東方醫(yī)院內(nèi)科,河南洛陽 471003

2.南陽市中心醫(yī)院普外科,河南南陽 473000

2.4 作者單位下寫第一作者簡介,內(nèi)容包括:姓名(出生年-),性別(民族—漢族可省略),籍貫,學位,職稱,從事工作(或研究方向)。例如:

作者簡介:李××(1965-),男(回族),河南洛陽人,碩士,副教授,主要從事解剖學教學與研究。

2.5 獲得基金資助的文章亦應在首頁左下角加以標注;痦椖棵Q應該按照國家規(guī)定的正式名稱填寫,并在圓括號內(nèi)注明項目編號。例如:

基金項目:“八五”國家科技攻關項目(85-20-74)

3 摘要撰寫要求

3.1 中文摘要采用結構式,內(nèi)容包括目的、方法、結果和結論4部分,一般不超過300字,不分段,不用圖表。

3.2 關鍵詞一般為3~8個,每個關鍵詞之間用“;”隔開,并盡可能引自《MeSH》主題詞表。

3.3 中圖分類號標于關鍵詞下,以《中國圖書資料分類法》(第4版)為準。

3.4 每一篇文章標識一個文獻標識碼,本刊應用主要有以下幾種:

A—理論與應用研究學術論文(包括綜述報告)

B—實用性技術成果報告(科技)、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總結(社科)

C—業(yè)務指導與技術管理性文章

3.5 英文摘要與關鍵詞同中文摘要完全一致,包括Objective、Method(s)、Result(s)、Conclusion(s)4部分。英文務必打字,不得手寫。作者和單位署名置于文題下,姓名用漢語拼音,姓氏的全部字母均大寫,復姓應連寫,名字的首字母大寫,雙名中間加連字符,名字不縮寫,各作者名間用逗號分開。如:ZHANG Ying(張 英),WANG Xi-lian(王錫聯(lián)), ZHUGE Hua(諸葛華)。英文摘要中的作者工作單位還應在省市名及郵編之后加列國名,其間以逗號“,”分隔。如:(Department of Cardiology,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& Technology, Luoyang 471003, China)

4 正文

4.1 臨床研究和實驗研究論文分為引言(一般不寫出“引言”二字)、材料與方法、結果、討論4部分。其他類型文章如病例報告、綜述等可不必嚴格按4個部分書寫。文內(nèi)標題力求簡短,一般不超過15個字。

4.2 層次不宜過多,一般為3~4級。層次序號一級用“1,2,3…”,二級用“1.1,1.2,1.3…”,三級用“1.1.1,1.1.2,1.1.3…”。序號一律偏左頂格寫,其后空一格接標題。

5 計量單位、數(shù)字、符號和名詞術語

5.1 計量單位嚴格按照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(GB3100-3102-93)量和單位》。請參考中華醫(yī)學會編輯出版部編,人民軍醫(yī)出版社出版的《法定計量單位在醫(yī)學上的應用》一書。

5.2 凡可用阿拉伯數(shù)字且很得體的地方,盡量使用阿拉伯數(shù)字,如公歷世紀、年代、年、月、日及時刻等,年份應寫全數(shù),不得省略。例如2001年不能寫作“01年”、“二○○一年”或“○一年”。文中避免使用因時間推移而易被誤解的詞,例如“今年”、“上月”等。凡有單位符號者應使用符號,如“年”寫為“a”,“天”寫為“d”,“小時”寫為“h”,“分”寫為“min”,“秒”寫為“s”。

5.3 尾數(shù)“0”多于5位的數(shù),可改寫成以萬和億為單位的數(shù),例如“3~5萬”。數(shù)字的增加和減少,要注意用詞的概念,增加可用倍數(shù)或百分數(shù),減少不能用倍數(shù),只能用分數(shù)或百分數(shù)。例如增加1倍,減少1/4或減少25%。

5.4 參數(shù)與偏差范圍:①數(shù)值范圍:可將五至十寫成5~10,3×109~8×109 寫成(3~8)×109;②百分數(shù)范圍:20%~50%不能寫成20~50%;③具有相同單位的量值范圍:1~8 m,不必寫成1 m~8 m;④偏差范圍:如(25土1)℃也可寫成25℃±1℃,但不能寫成25±l℃。

5.5 表示面積、體積的每個數(shù)值后均須附統(tǒng)一的尺寸單位,如11 cm×5 cm×3 cm,不能寫成10×5×3 cm或10×5×3 cm3。

5.6 檢驗結果的構成比用小數(shù)表示,如中性粒細胞占70%,應寫成0.7。

5.7 漢字數(shù)字的使用:構成定型詞、慣用語、縮略語、相鄰兩個數(shù)字并列連用表示概數(shù),以及表示清朝以前的歷史紀年均要用漢字。詞、詞組、慣用型、縮略語或具有修辭色彩語句應使用漢字。例如二倍體、三級護理、十二指腸等。

5.8 標點符號以國家頒布的GB/T l5834-1995《標點符號用法》為準。

5.9 名詞術語應注意全稿統(tǒng)一,使用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各學科名詞,中草藥一律加注學名,名詞術語的縮寫在首次出現(xiàn)時應注出全稱。

6 表和圖

6.1 表和圖設計應合理、正確、簡明,且均應少而精,勿與正文內(nèi)容重復。凡用文字能清楚表達者,盡量不用表圖。表圖應列出序號及表圖題。表(圖)題力求簡明,一般不超過15個字,不用標點符號。

6.2 表格應在白紙上繪制,表題居中,一般采用三線表(頂線、表頭線、底線),不用斜線、縱線。表內(nèi)數(shù)據(jù)要求同一指標有效位數(shù)一致。

6.3 線條圖請用計算機制圖,以8 cm或16.5 cm寬度為宜。照片圖應為圖像清晰、層次分明、反差良好的黑白照片。組織學切片應注明染色方法及放大倍數(shù)。

7 統(tǒng)計學符號

應以GB3358-82《統(tǒng)計學名詞與符號》為準。符號的大小寫及正斜體應寫清楚,不能區(qū)分時應用鉛筆標示,例如樣本大小n,樣本的算術平均數(shù)x(不能用X),樣本的標準差s(不能用SD),樣本的相關系數(shù)r,t檢驗t等用小寫斜體。概率P,F(xiàn)檢驗F等用大寫斜體?ǚ綑z驗χ2,自由度υ用希臘文小寫斜體。

8 參考文獻

引用的參考文獻務以親自閱讀過的近年主要書刊為限,一般論著不超過15篇,綜述不超過20篇。文獻以文中引用先后順序附于文末,引用處以方角碼注明,例如[1],[2-6],[7,8],日文漢字請勿與中文混淆。內(nèi)部刊物及資料等請勿作為文獻引用。

文獻書寫格式如下:

[期刊] 作者(3位作者及以下的均列出,中間加一逗號,3位作者以上的,只列前3位,后加“等”).文題[J].刊名,年,卷號(期號):起-止頁.

[書籍和專著] 作者.書名[M].卷次.版次(第1版不標注).出版地:出版者,年.起-止頁.或作者.題目[M].見:主編.書名.卷次.版次.出版地:出版者,年:起-止頁.

舉例:

[1] 陳敏華,嚴昆,張勁松,等.超聲對肺周圍型占位性病變的鑒別診斷[J].中華醫(yī)學雜志,1994,74(1):19-20.

[2] 徐叔云,卞如濂,陳修,等.藥理實驗方法學[M].第2版.北京:人民衛(wèi)生出版社,1991:662-663.

[3] 曾憲九.抗菌術與無菌術[A].黃家駟,吳階平.外科學[C].上冊.北京:人民衛(wèi)生出版社,1979:8-11.

[4] Weiner AJ, Kuo G, Bradley DW, et al.Detection of hepatitis C viral sequences in non-A,non-B hepatitis[J].Lancet,1990,335:1-3.

[5] Eissen HN.Immunology:an introduction to molecular and cellular principles of the immune response[M].5th ed.New York:Harper and Row,1974:406-408.

[6] Weinstein L, Swartz MN.Pathogeniceproperties of invading microorganism[A].Sodeman WA Jr,Sodeman WA.Pathologic Physiology∶Mechanisms of disease[C].Philadelphia:Saunders,1974:457-472.

9 錄用與回修

9.1 本刊稿件由編委會審定后決定取舍。文責自負,依照《著作權法》有關規(guī)定,本刊可以對來稿做文字修改、刪節(jié),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,則提請作者考慮。編輯部根據(jù)審稿意見和編輯規(guī)范對來稿進行刪改后退作者本人再修改,若1月內(nèi)不修回,作為自動退稿處理。由于本刊人手有限,一般不退稿,請作者自留底稿。

9.2 編輯部應在收稿3月內(nèi)與作者聯(lián)系,否則作者可另投他刊。文稿刊出贈送學報2冊。來稿請寄《河南科技大學學報》(醫(yī)學版)編輯部(地址:河南省洛陽市澗西區(qū)安徽路6號 郵編:471003,電話:0379-64270328 64830340,E-mail:hkdyxb@163.com,ykxb@mail.haust.edu.cn)。

退出
會 搜
特別推薦

1、凡本網(wǎng)注明“來源:醫(yī)學教育網(wǎng)”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醫(yī)學教育網(wǎng)所有,未經(jīng)本網(wǎng)授權不得轉(zhuǎn)載、鏈接、轉(zhuǎn)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;已經(jīng)本網(wǎng)授權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(nèi)使用,且必須注明“來源:醫(yī)學教育網(wǎng)”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(wǎng)將追究其法律責任。

2、本網(wǎng)部分資料為網(wǎng)上搜集轉(zhuǎn)載,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。對于本網(wǎng)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,請作者與本網(wǎng)站聯(lián)系,本網(wǎng)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。
  本網(wǎng)轉(zhuǎn)載之作品,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。如其他媒體、網(wǎng)站或個人轉(zhuǎn)載使用,請與著作權人聯(lián)系,并自負法律責任。

3、本網(wǎng)站歡迎積極投稿

4、聯(lián)系方式:

編輯信箱:mededit@cdeledu.com

電話:010-8231166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