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了幫助中藥學職稱考生了解,掌握更多知識點、考點,更好的復習備考中藥學職稱考試,醫(yī)學教育網為大家搜集整理了巴豆的中藥鑒定內容如下:
【來源】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.的成熟果實。
【產地分布】生于山谷、林緣、溪旁或密林中。多為栽培。分布于廣西、云南、貴州、四川等地。此外、浙江、江蘇等地亦有栽培。
【采收加工】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,堆置2~3天,攤開,干燥。
【藥材性狀】卵圓形,一般具三棱,長1.8~2.2厘米,直徑1.4~2厘米。表面灰黃色或稍深,粗糙,有縱線6條,頂端平截,基部有果梗痕。破開果殼,可見3室,每室含種子1粒。種子呈略扁的橢圓形,長1.2~1.5厘米,直徑0.7~0.9厘米,表面棕色或灰棕色,一端有小點狀的種臍及種阜的疤痕,另端有微凹的合點,其間有隆起的種脊;外種皮薄而脆,內種皮呈白色薄膜;種仁黃白色,油質。無臭,味辛辣。
【性味歸經】性熱,味辛。有大毒。歸胃經、大腸經。
【功效與作用】外用蝕瘡。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。
【臨床應用】內服:巴豆霜入丸、散,用量0.1~0.3克;外用:適量,研末涂患處,或搗爛以紗布包擦患處。用于惡瘡疥癬、疣痣。
【化學成分】本品含巴豆苷、巴豆酸、棕櫚酸、花生酸、巴豆毒素Ⅰ、巴豆毒素Ⅱ、亞麻酸、巴豆醇等成分。尚含巴豆醇的雙酯化合物及疏水性三酯化合物,具刺激性和致癌活性。
【使用禁忌】無寒實積滯、體虛者及孕婦禁用,不宜與牽牛子同用。服巴豆后,不宜食熱粥,飲開水等熱物,以免加劇瀉下。巴豆內服中毒能產生口腔、咽部及胃部的灼熱感,刺痛,流涎,惡心,嘔吐,上腹劇痛,劇烈腹瀉,大便呈米泔樣,尿中可出現蛋白、紅細胞、白細胞,管型,并可起急性腎功能衰竭而致少尿尿閉。中毒重者出現譫語、發(fā)紺,脈細弱,體溫和血壓下降,呼吸困難,終致呼吸、循環(huán)衰竭而死亡。外用可使皮膚黏膜發(fā)赤起皰,形成炎癥,乃至局部組織壞死,服巴豆后若瀉下不止,可以黃連、黃柏或綠豆煎湯冷服,或食冷粥,飲大豆汁以緩解。
推薦閱讀:
匯總整理!中藥學職稱專業(yè)知識《中藥鑒定學》藥用部位總結!
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“巴豆的中藥鑒定內容”的內容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,更多中藥學職稱考試動態(tài)、考試經驗、政策資訊、輔導課程請關注醫(yī)學教育網中藥學職稱欄目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