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免費試聽
- 免費直播

網校老師 2月7日 19:00-21:00
詳情
網校老師 2月8日 09:00-21:00
詳情1.病案摘要
患者男,66歲。于2003年6月20日突發(fā)左側胸痛,在當地衛(wèi)生室治療后癥狀好轉,近40天后胸痛、呼吸困難、進食有梗阻感。CT檢查:左胸腔見巨大囊性占位,約16cm×16cm大小,縱隔側有一條半圓形線狀囊壁(見圖1)。CT增強掃描:囊壁中度強化,囊內容物不強化(見圖2)。擬左側胸腔囊性腫瘤收治。T372℃,P96/min,BP96/60mmHg.白細胞數107×109/L,中性粒細胞086,嗜酸性粒細胞05,淋巴細胞096.心電圖、肝、腎功能均正常。給予補液、抗炎治療,于左胸腋中線第7肋間置22號雙腔導尿管引流,第1天間斷引出淡黃色稀薄液體2200ml.胸水常規(guī)檢查:季凡他試驗陽性,粒細胞500×106/L。胸水離心涂片HE染色見大量炎性細胞,以嗜酸性粒細胞為主。患者自覺胸悶減輕,呼吸困難改善,可進半流質飲食。第2天引流出乳白色粘稠液體860ml.第3天在全麻下行剖胸探查術,打開胸腔見肺組織與壁層胸膜廣泛膜狀粘連,鈍性加銳性分離,見導尿管末端和氣囊暴露在胸腔,下葉萎縮不張,表面有一層約08cm厚伴顆粒狀結節(jié)的灰白色組織,似大餅緊貼在肺組織表面,其下方分別與胸主動脈下段、隔肌和心隔角餅底樣粘連。分離隔面及其周圍與下肺的粘連,未找到囊腔,鼓肺見下葉膨脹不良,被一層厚厚的纖維膜緊緊包裹,又無法分離,遂行左肺下葉切除術。病理學診斷:①包裹性嗜酸細胞性胸腔積液;②左下肺不張。住院14天痊愈出院。醫(yī)學教育網搜集整理
2.討論
2.1 診斷嗜酸細胞增多性胸腔積液占全部胸腔積液的001%~005%,男性占75%,胸腔積液中嗜酸性粒細胞超過010時可確診本癥。
2.2 鑒別診斷巨大球形包裹性胸腔積液,與發(fā)生在外胚層和中胚層的皮樣囊腫鑒別一般不難。主要和來源于胚胎發(fā)生期氣管發(fā)育異常的支氣管囊腫相鑒別,后者囊壁內襯有柱狀上皮,可分泌不同類型的液體,成分為清亮漿液性物質到乳白色或棕黃色粘液樣物質。囊腫可發(fā)生在縱隔和肺的任何部位,X線影像上可呈球形腫塊,包膜完整,壁薄,術前與包裹性積液易于混淆,需手術證實。
2.3 治療在積極治療原發(fā)病的同時,予口服糖皮質激素和分次抽出胸腔積液,預后一般良好。本例由于早期治療不規(guī)范,下肺組織表面形成一層致密軔厚的膜壁,導致下肺不張,必須施行手術治療,術中若強行切除膜壁勢必導致肺組織大面積撕裂傷,切除左肺下葉是必要的。
網校老師 2月7日 19:00-21:00
詳情網校老師 2月8日 09:00-21:00
詳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