支氣管炎還在傻傻吃藥?妙用一勺醋 三天見效 快速根除不復發(fā)!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具體相關內容,希望對你有用!
支氣管炎定義:
支氣管炎是指氣管、支氣管黏膜以及其周圍組織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。主要分為急性支氣管炎和慢性支氣管炎。急性支氣管炎是嬰幼兒時期的常見病,往往繼發(fā)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,也常為肺炎的早期表現(xiàn),發(fā)作期間主要是控制感染、鎮(zhèn)咳祛痰和平喘。慢性支氣管炎是氣管、支氣管粘膜及其周圍組織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。每年持續(xù)3個月,連續(xù)2年或2年以上。
潛伏期:
急性支氣管炎沒有潛伏期,慢性支氣管炎潛伏期較長,冬春季節(jié)遇冷容易發(fā)作。
癥狀:
1、急性支氣管炎主要癥狀是咳嗽,病初為短、干性痛咳;3~4天后,隨著滲出物的增加,則變?yōu)闈?、長咳,痛感減輕??人灾蟪0榘l(fā)嘔吐。兩側鼻孔流涕,涕液黏性或粘液膿性,當咳嗽時,流出量增多。
2、慢性支氣管炎起病緩慢,病程較長,反復急性發(fā)作而加重。主要癥狀有慢性咳嗽、咳痰、喘息。開始癥狀輕微,如吸煙、接觸有害氣體、過度勞累、氣候變化或變冷感冒后,則引起急性發(fā)作或加重,或由上呼吸道感染遷延不愈演變發(fā)展為慢性支氣管炎。到夏天氣候轉暖時多可自然緩解。
高危人群:老年人、兒童、吸煙者、常接觸廢氣者。
可能出現(xiàn)的并發(fā)癥:阻塞性肺氣腫、支氣管肺炎、支氣管擴張。
形成原因:
1、吸煙。吸煙是引發(fā)支氣管炎的主要原因,經(jīng)常吸煙的人和被動吸煙者都容易患上慢性支氣管炎。
2、環(huán)境污染??諝庵械亩趸⒍趸?、氯、臭氧、煙塵等都是慢性支氣管炎發(fā)生的重要原因,我們應注意保持空氣潔凈,在工作中做好防護措施,采用無污染的家具建材等。
3、呼吸道感染。急性呼吸道感染治療不當或延誤治療都可引發(fā)慢性支氣管炎。
4、呼吸道局部防御及免疫功能減低。全身或呼吸道局部的防御能力降低為慢性支氣管炎提供發(fā)病的內在條件,老年人尤其如此。
5、氣候變化。寒冷的空氣會引起黏膜分泌增加,有可能會引發(fā)慢性支氣管炎。
6、生物致病原。室內的病菌、細菌等會通過人體的免疫反應對人體產(chǎn)生影響,而被褥等家居中的塵螨也會引起哮喘。
中醫(yī)論治氣管炎:
中醫(yī)學認為,支氣管炎的癥狀屬于”咳嗽“”痰飲“”咳喘“等范疇,外邪侵襲以及肺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常,是引起支氣管炎的主要原因。人體正氣不足,衛(wèi)外失職,感受外邪,外邪既可以是風寒之邪,也可是風寒之邪化熱,侵犯肺臟,使肺失宣肅;或肺氣虛弱,衛(wèi)外不固,復感外邪;或因年老體弱,脾肺氣虛,脾失健運,濕聚成痰,停蓄于肺;或肺有宿疾,復感外邪;或久病之后,由脾肺損及腎,導致腎氣不足,納氣無力等。
妙用醋方治支氣管炎
蘿卜醋:
材料:生蘿卜250克,白糖、米醋各適量。
制法:將生蘿卜洗凈,削去表皮,備用。用涼開水沖洗后切成薄片,加入米醋和白糖拌勻即可。
用法:佐餐食用,每日2次。
功效:開胃消食,止咳化痰,殺蟲止痢。適用于慢性支氣管炎。
鯉魚醋:
材料:鯉魚1條(約250克),醋200毫升。
制法:將鯉魚剖殺洗凈,備用。加入醋200克和適量的水,同煮至鯉魚熟,不加鹽即可。
用法:每日服食1次。
功效:祛痰止咳,散瘀解毒。適用于慢性支氣管炎。
大蒜陳醋:
材料:大蒜、陳醋、白糖各適量。
制法:將大蒜去皮浸于白糖陳醋中,7日即可。
用法:每日服用3瓣大蒜,并飲10克糖醋汁,日服2次,可連續(xù)服用。
功效:醒脾氣,行滯消積,解毒消炎。適用于慢性支氣管炎。
烏梅黃精醋
材料:芙蓉葉120克,烏梅黃精各60克,制半夏、白糖各50克,醋250毫升。
制法:將半夏浸泡于米醋中24小時,再與其他3味同煎,去渣取汁,備用。濃縮后加糖溶化,使成500毫升,裝瓶貯存即可。
用法:每日服3~5次,每次5克,緩緩咽下。
功效:止咳。適用于慢性支氣管炎。
甘草醋茶:
材料:甘草6克,蜂蜜30毫升,食醋10毫升。
制法:將甘草、蜂蜜、食醋一同放入杯中,備用。倒入適量沸水,沖泡即可。
用法:每日早晚代茶飲服。
功效:潤肺止咳,化痰。主治外感引起的慢性支氣管炎的咳嗽痰黏等癥。
小典故:
從前有一個老醫(yī)生,醫(yī)術精湛。一次他要赴外地為人看病,臨行給徒弟留了幾包事先開好的藥,準備應付來家里的病人。誰知他多日未回,留的那幾包藥快要用完了。徒弟無法,只好把院里燒水用的嚼起來甜絲絲的干柴切碎包起來,假稱是師傅走時留下的。誰知那些脾胃虛弱、咳嗽痰多、咽痛、癰疽腫痛、小兒胎毒之類的病人,吃了這些甜絲絲的干柴病都好了。這種干柴就是甘草,從此以后甘草便入藥了,且沿用至今。
以上“支氣管炎還在傻傻吃藥?妙用一勺醋 三天見效 快速根除不復發(fā)!”的內容由醫(yī)學教育網(wǎng)整理,如果對您有所幫助,可以分享給您的朋友和同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