招生方案
APP下載

掃一掃,立即下載

醫(yī)學(xué)教育網(wǎng)APP下載
手機網(wǎng)
醫(yī)學(xué)教育網(wǎng)手機網(wǎng)

手機網(wǎng)二維碼

微 信
醫(yī)學(xué)教育網(wǎng)微信公號

官方微信

搜索|
您的位置:醫(yī)學(xué)教育網(wǎng) > 醫(yī)學(xué)百科類 > 中藥 > 正文

麥冬的中醫(yī)傳承

  相關(guān)記載

  1.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:主心腹結(jié)氣,傷中傷飽,胃絡(luò)脈絕,羸瘦短氣。

  2.《名醫(yī)別錄》:療身重目黃,心下支滿,虛勞客熱,口干煩渴,止嘔吐,愈痿蹶,強陰益精,消谷調(diào)中,保神,定肺氣,安五臟,令人肥健。

  3.《藥性論》:治熱毒,止煩渴,主大水面目肢節(jié)浮腫,下水。治肺痿吐膿,主泄精。

  4.《本草拾遺》:治寒熱體勞,下痰飲。

  5.《日華子本草》:治五勞七傷,安魂定魄,時疾熱狂,頭痛,止嗽。

  6.《本草衍義》:治心肺虛熱。

  7.《珍珠囊》:治肺中伏火,生脈保神。

  8.《醫(yī)學(xué)啟源》:《主治秘訣》云,治經(jīng)枯乳汁不下。

  9.《用藥心法》:補心氣不足及治血妄行。

  10.《南京民間藥草》:治婦女濕淋。

  11.《福建民間草藥》:能清心益肝,利尿解熱,治小便淋閉,小兒肝熱。

  12.《安徽藥材》:治咽喉腫痛。

  13.《本草匯言》:麥門冬,清心潤肺之藥也。主心氣不足,驚悸怔忡,健忘恍惚,精神失守;或肺熱肺燥,咳聲連發(fā),肺痿葉焦,短氣虛喘,火伏肺中,咯血咳血;或虛勞客熱,津液干少;或脾胃燥涸,虛秘便難;此皆心肺腎脾元虛火郁之證也。然而味甘氣平,能益肺金,味苦性寒,能降心火,體潤質(zhì)補,能養(yǎng)腎髓,專治勞損虛熱之功居多。如前古主心腹結(jié)氣,傷中傷飽,胃絡(luò)脈絕,羸瘦短氣等疾,則屬勞損明矣。

  14.《藥品化義》:麥冬,潤肺,清肺,蓋肺苦氣上逆,潤之清之,肺氣得保,若咳嗽連聲,若客熱虛勞,若煩渴,若足痿,皆屬肺熱,無不悉愈。同生地,令心肺清則氣順,結(jié)氣自釋,治虛人元氣不運,胸腹虛氣痞滿,及女人經(jīng)水枯,乳不下,皆宜用之。同黃芩,扶金制木,治臌脹浮腫。同山梔,清金利水,治支滿黃疸。又同小荷錢,清養(yǎng)膽腑,以佐少陽生氣。入固本丸,以滋陰血,使心火下降,腎水上升,心腎相交之義。

  15.《本草新編》:麥門冬,瀉肺中之伏火,清胃中之熱邪,補心氣之勞傷,止血家之嘔吐,益精強陰,解煩止渴,美顏色,悅肌膚,退虛熱,解肺燥,定咳嗽,真可持之為君而又可借之為臣使也。但世人未知麥冬之妙用,往往少用之而不能成功為可惜也。不知麥冬必須多用,力量始大,蓋火伏于肺中,爍干內(nèi)液,不用麥冬之多,則火不能制矣;熱熾于胃中,熬盡其陰,不用麥冬之多,則火不能息矣。更有膀胱之火,上逆于心胸,小便點滴不能出,人以為小便火閉,由于膀胱之熱也,用通水之藥不效,用降火之劑不效,此又何用乎?蓋膀胱之氣,必得上焦清肅之令行,而火乃下降,而水乃下通。夫上焦清肅之令稟于肺也,肺氣熱,則肺清肅之令不行,而膀胱火閉,水亦閉矣。故欲通膀胱者,必須清肺金之氣,清肺之藥甚多,皆有損無益,終不若麥冬清中有補,能瀉膀胱之火,而又不損膀胱之氣,然而少用之,亦不能成功,蓋麥冬氣味平寒,必多用之而始有濟也。

  16.《本經(jīng)疏證》:麥門冬,其味甘中帶苦,又合從胃至心之妙,是以胃得之而能輸精上行,肺得之而能敷布四臟,灑陳五腑,結(jié)氣自爾消熔,脈絡(luò)自爾聯(lián)續(xù),飲食得為肌膚,谷神旺而氣隨之充也。香巖葉氏曰,知饑不能食,胃陰傷也。太陰濕土,得陽始運,陽明燥土,得陰乃安,所制益胃陰方,遂與仲景甘藥調(diào)之之義合?!秱摗?、《金匱要略》用麥門冬者五方,惟薯蕷丸藥味多,無以見其功外,于炙甘草湯,可以見其陽中陰虛,脈道泣澀;于竹葉石膏湯,可以見其胃火尚盛,谷神未旺;于麥門冬湯,可以見其氣因火逆;于溫經(jīng)湯,可以見其因下焦之實,成上焦之虛。雖然,下焦實證,非見手掌煩熱,唇口干燥,不可用也;上氣因于風(fēng),因于痰,不因于火,咽喉利者,不可用也;虛羸氣少,不氣逆欲吐,反下利者,不可用也;脈非結(jié)代,微而欲絕者,不可用也。蓋麥門冬之功,在提曳胃家陰精,潤澤心肺,以通脈道,以下逆氣,以除煩熱,若非上焦之證,則與之斷不相宜。

  17.《本草正義》:麥冬,其味大甘,膏脂濃郁,故專補胃陰,滋津液,本是甘藥補益之上品。凡胃火偏盛,陰液漸枯,及熱病傷陰,病后虛羸,津液未復(fù),或炎暑燥津,短氣倦怠,秋燥逼人,肺胃液耗等證,麥冬寒潤,補陰解渴,皆為必用之藥。但偏于陰寒,則惟熱熾液枯者,最為恰當,而脾胃虛寒,清陽不振者,亦非陰柔之品所能助其發(fā)育生長。況復(fù)膏澤厚膩,茍脾運不旺,反以礙其轉(zhuǎn)輸而有余,而濕阻痰凝,寒飲停滯者,固無論矣?!侗窘?jīng)》、《別錄》主治,多就養(yǎng)胃一層立論,必當識得此旨,方能洞達此中利弊。不然者,拘執(zhí)傷飽支滿,身重目黃等說,一概亂投,自謂此亦古人精義所在,豈不益增其困?《別錄》又以麥冬主痿蹶者,正是《內(nèi)經(jīng)》治痿獨取陽明之意。胃主肌肉,而陽明之經(jīng),又自足而上,陽明經(jīng)熱,則經(jīng)脈弛緩而不收,胃液干枯,則絡(luò)脈失潤而不利,補胃之津,而養(yǎng)陽明之液,是為治痿起廢之本。但亦有濕流關(guān)節(jié),而足廢不用者,則宜先理其濕,又與滋潤一法,遙遙相對,不知辨別,其誤尤大?!秳e錄》又謂其定肺氣,而后人遂以麥冬為補肺主藥,蓋以肺家有火,則滋胃之陰以生肺金,亦是正法,參麥散一方,固為養(yǎng)胃保肺無上妙品。然肺為貯痰之器,干燥者少,濕濁者多,設(shè)使痰氣未清,而即投粘膩,其害已不可勝言,而麥冬又滋膩隊中之上將,或更以沙參、玉竹、二母等柔潤甘寒之物輔之,則盤踞不行,辟為窟宅,而清肅之肺金,遂為痰飲之淵藪矣。麥冬本為補益胃津之專品,乃今人多以為補肺之藥,雖曰補土生金,無甚悖謬,究其之所以專主者,固在胃而不在肺,寇宗奭謂治肺熱,亦就肺家有火者言之,柔潤滋液,以療肺熱葉焦,亦無不可,《日華》謂主肺痿,固亦以肺火熾盛者言之也。然又繼之曰吐膿,則系肺癰矣。究之肺痿、肺癰,一虛一實,虛者干痿,實者痰火。麥冬潤而且膩,可以治火燥之痿,不可治痰塞之癰,且肺癰為痰濁與氣火交結(jié),咯吐臭穢,或多膿血,宜清宜降,萬無投以滋膩之理。即使如法清理,火息痰清,咳吐大減,肺氣已呈虛弱之象,猶必以清潤為治,誤與膩補,痰咳即盛,余焰復(fù)張,又臨證以來之歷歷可據(jù)者。而肺痿為肺熱葉焦之病,若但言理法,自必以補肺為先務(wù)。然氣虛必咳,咳必迫火上升,而胃中水谷之液,即因而亦化為痰濁。故肺雖痿矣,亦必痰咳頻仍,咯吐不已,惟所吐者,多涎沫而非穢濁之膿痰,是亦止宜清養(yǎng)肺氣,漸理其爍金之火。使但知為虛而即與粘膩滋補,則虛者未必得其補益,而痰火即得所憑依,又致愈咳愈盛,必至碎金不鳴,而不復(fù)可救,此沙參、玉竹、麥冬、知母等味,固不獨膿痰肺癰所大忌,即虛痰之肺痿,亦必有不可誤與者?!度杖A》又謂麥冬治五勞七傷,蓋亦《本經(jīng)》主傷中之意,養(yǎng)胃滋陰,生津益血,夫孰非調(diào)和五臟之正治。然以為服食之品,調(diào)養(yǎng)于未病之先則可,若曰勞傷已成,而以陰柔之藥治之,又非陽生陰長之旨。且勞損之病,雖曰內(nèi)熱,然亦是陰虛而陽無所附,補脾之氣,助其健運,尚能擊其中堅,而首尾皆應(yīng)。徒事滋潤養(yǎng)陰,則陰寒用事,而脾陽必敗,不食、泄瀉等證,必不可操券以俟,越人所謂過中不治之病,又皆陰柔之藥以釀成之矣。

  食療價值

  百合科草本植物麥冬的塊根。產(chǎn)于四川、浙江、湖北等省。夏季采挖,暴曬,堆置,近干時除去須根,干燥。生用。

  【性能】味甘、微苦,性微寒。養(yǎng)陰潤肺,益胃生津,清心除煩。

  【參考】含β-谷甾醇、氨基酸、多量葡萄糖及葡萄糖甙。

  能提高免疫功能;對多種細菌有抑制作用;能增強垂體腎上腺皮質(zhì)系統(tǒng)功能,提高機體適應(yīng)能力;有抗心律失常和擴張外周血管的作用;能提高耐缺氧能力;有降血糖作用。

  【用途】用于陰虛肺燥,咳嗽痰粘;熱傷胃陰或胃陰虛,咽干口渴,大便干結(jié);心陰虛或心經(jīng)有熱,心煩不眠,舌紅少津。

  【用法】一日10~15g.煎湯,泡茶,煎膏滋,入粥等。

  【附方】

  1,二冬膏:天冬、麥冬各等量。加水煎取濃汁,入約等量的煉蜜共煎沸。每次吃1匙。

  源于《張氏醫(yī)通》。本方以二冬養(yǎng)陰潤肺,清熱降火。用于陰虛肺熱或肺癆咳嗽,咽干口渴,發(fā)熱或潮熱。

  2,麥冬粟米粥:麥冬15g,鮮竹葉10g,粟米100g.麥冬、竹葉煎水取汁,粟米加水煮至半熟時加入前汁,再煮至粥熟。

  源于《外臺秘要》麥門冬飲(去原方雞蛋白)。本方以麥冬養(yǎng)陰清心,竹葉清心除煩,粟米養(yǎng)胃、除煩熱。用于心熱煩悶,口渴,舌紅少津。

  降血糖、治療糖尿病

  麥冬、烏梅、天花粉各15克。煎水取汁。每天兩次。一次150毫升。

  治療便秘

  麥冬、生地、元參各12克。煎水取汁。

  藥方選錄

  1.素體陰虛:麥冬(鮮品,去心)2500克,搗爛,煮熟,絞取汁,加人蜂蜜500克,放鍋內(nèi)(不用鋁鍋、鐵鍋)以重湯煮,不斷攪拌,待液稠如飴,盛于瓷器中備用。每次用溫酒調(diào)服1匙,每日2次。長服有滋補強壯、延年益壽之功。

  2.慢性萎縮性胃炎:麥冬、黨參、沙參、玉竹、天花粉各9克,烏梅、知母、甘草各6克。水煎服,每日1劑。

  3.慢性胃炎:麥冬9克,黃芪9克,黨參10克,王竹10克,黃精10克,天花粉12克。水煎服,每日1劑。對胃陰不足者有良效。

  4.糖尿病,口渴多飲:麥冬12克,生地12克,天花粉10克,知母12克,黃連5克。水煎服,每日1劑。有緩解燥渴的作用。

  5.腸燥便秘,大便于結(jié):麥冬15克,生地15克,玄參15克。水煎服,每日1劑。有潤腸通便的作用。

  6.暑天汗多口渴,體倦乏力:麥冬10克,人參10克,五味子6克。水煎服,每日二劑。本法對汗出虛脫,心慌心悸,血壓過低之癥,用之也有良效。

  7.急、慢性支氣管炎,表現(xiàn)為陰虛燥咳者:麥冬、天冬、知母、川貝母、百部各9克,沙參12克。水煎服,每日1劑。

  8.冠心病心絞痛:麥冬45克,加水煎成30~40毫升,分次服用,連服3~18個月。對緩解心絞痛、胸悶及改善心電圖均有一定作用。

醫(yī)師資格考試公眾號

編輯推薦
考試輔導(dǎo)
回到頂部
折疊
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