藥物組成:柏子仁1兩,熟干地黃1兩半,防風3分(去蘆頭),黃耆3分(銼),人參3分(去蘆頭),麥門冬1兩半(去心,焙),當歸半兩(銼,微炒),續(xù)斷3分,羚羊角屑半兩,白茯苓3分,澤蘭1兩,桂心半兩,芎?半兩,白術(shù)半兩,酸棗仁3分(微炒),紫石英1兩(細研,水飛過),附子3分(炮裂,去皮臍)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。
處方來源:《圣惠》卷八十一。
方劑主治:產(chǎn)后風虛勞損,四肢羸弱,心神虛煩,不能飲食,少得眠臥。
制備方法:上為末,入研了藥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用法用量:每服30丸,空心及晚食前溫酒送下。
藥物組成:柏子仁1兩,巴戟1兩,天雄(炮裂,去皮臍)1兩,牛膝(去苗)1兩,天門冬(去心,焙)1兩,川椒(去目及閉口者,微炒去汗)1兩,菟絲子(酒浸3宿,曬干,別搗)1兩,肉桂2兩(去皺皮),石南3分,續(xù)斷3分,當歸3分。
處方來源:《圣惠》卷二十七。
方劑主治:風勞。
方劑功效:益氣血,利四肢,強腰腳,除濕痹。
制備方法:上為細散。
用法用量:每服2錢,空心及晚食前以溫酒調(diào)下。
藥物組成:柏子仁(炒)1兩,白芍藥1兩,防風(去蘆)1兩,茯神(去木)1兩,當歸(去蘆,酒浸)1兩,芎?1兩,附子(炮,去皮臍)1兩,細辛(洗,去土葉)半兩,桂心(不見火)半兩,甘草半兩。
處方來源:《濟生》卷七。
方劑主治:肝氣虛寒,兩脅脹滿,筋脈拘急,腰膝小腹痛,面青口噤。
用法用量:上(口父)咀。每服4錢,水1盞半,生姜5片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【古籍摘要】
1.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:“柏實,味甘平,主驚悸,安五臟,益氣,除風濕痹,久服令人潤澤,美色,耳目聰明。”
2.《本草綱目》:“養(yǎng)心氣,潤腎燥,安魂定魄,益智寧神。”“柏子仁性平而不寒不燥,味甘而補,辛而能潤,其氣清香,能透心腎,益脾胃。”
【現(xiàn)代研究】
1.化學成分:含脂肪油,并含少量揮發(fā)油、皂苷及植物甾醇、維生素A、蛋白質(zhì)等。
2.藥理作用:柏子仁單方注射液可使貓的慢波睡眠深睡期明顯延長,并具有顯著的恢復體力作用。
3.臨床研究:據(jù)報道,以柏子仁、當歸等量制丸,每次9g,每日三次,治療血虛之脫發(fā),效果滿意(全國中草藥新醫(yī)療法展覽會資料選編,1972,373)。另有用柏子仁等治療變異性心絞痛、夢游癥、男性臟躁證等。
【臨床應用】
在中國,柏子仁入藥尤早,其氣微弱,味甘性平無毒。遠在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中就被列作上品,說它能治療“心腹寒熱,邪結(jié)氣聚,四肢酸痛濕痹。久服安五臟,輕身延年”?!睹t(yī)別錄》還稱其“補中,益肝氣,堅筋骨,助陰氣,能令人肥健”。目前,中醫(yī)界普遍認為柏子仁的功用是養(yǎng)肝.寧心,安神、斂汗,可以治療虛煩不眠、驚悸怔忡、自汗盜汗等癥。近代藥理證實,柏子仁確有鎮(zhèn)靜、催眠作用。有人曾作試驗,用柏子仁煎劑給大白鼠口服或腹腔注射,無論白天或黑夜,均表現(xiàn)出良好的鎮(zhèn)靜及嗜眠效應,并認為柏子仁與炒柏子仁的鎮(zhèn)靜效果無明顯區(qū)別,并巳沒有任何副作用;還有報導說,柏子仁有持續(xù)性降低血壓的功能。因此,柏子仁煮粥食用,對長期失眠、心慌心悸,或自汗盜污多汗的中老年人來說,極為合適。柏子仁粥在中國醫(yī)藥古籍中早有記載, 宋《太平圣惠方》中就說:“治骨蒸不眠,心煩:用柏子仁一兩,水二盞,研絞取汁,下粳米二合,煮粥候熟,下地黃汁一合, 再煮勻食。”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中還稱; “柏子仁粥治煩熱,益膽氣。”因此,只要能夠堅持食用,一定會收到養(yǎng)心安神的效果。 中醫(yī)論證認為,柏子仁味甘、酸,性平。能滋養(yǎng)心肝,對于輕度失眠具有一定的療效。在臨床上面,采用柏子仁進行失眠治療,對于輕度或是重度失眠均可取得較為顯著理想的療效。另外,失眠患者應該培養(yǎng)起較好的生活習慣,如晚飯后多散步,平常多運動等等,這些對于失眠癥狀的恢復均有很好的幫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