招生方案
APP下載

掃一掃,立即下載

醫(yī)學教育網APP下載
手機網
醫(yī)學教育網手機網

手機網二維碼

微 信
醫(yī)學教育網微信公號

官方微信

搜索|
您的位置:醫(yī)學教育網 > 醫(yī)學百科類 > 疾病 > 疾病01 > 正文

經絡的分形

2012-10-19 14:11 醫(yī)學教育網
|

經絡學說是祖國醫(yī)學基礎理論的核心之一,源于遠古,服務當今。在兩千多年的醫(yī)學長河中,一直為保障中華民族的健康發(fā)揮著重要的作用。

 《黃帝內經》載:“經脈者,人之所以生,病之所以成,人之所以治,病之所以起。”而經脈則“伏行分肉之間,深而不見,其浮而常見者,皆絡脈也”,并有“決生死,處百病,調虛實,不可不通”的特點,故針灸“欲以微針通其經脈,調其血氣,營其逆順出入之會,令可傳于后世”。由此可見,經絡理論對指導中醫(yī)各科實踐有著決定性的作用。

經絡是什么,存在于人體何處?經絡有哪些作用,是通過什么途徑實現的?這些問題既是中外科學家研究的重大課題,也是老百姓非常想了解的奧秘。至今,盡管有關經絡的研究已取得相當的成果,有了很大的進展,但無論是實驗研究,還是假說論證,就其總體來說,仍處于百家爭鳴的科學數據和理論學說的形成、積累階段。因此,有關經絡的科學結論還需要長期的、艱苦的探索與研究。

二千五百年前,中國誕生了第一部醫(yī)學巨著——《黃帝內經》,在這部典籍中,一個重要的概念貫穿于全書,那就是經絡。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,古人發(fā)現人體上有一些縱貫全身的路線,稱之為經脈;又發(fā)現這些大干線上有一些分枝,在分枝上又有更細小的分枝,古人稱這些分枝為絡脈,“脈”是這種結構的總括概念。

《黃帝內經》對經絡的認識是從大量的臨床觀察中得來的,記載這些臨床觀察的文獻,近年來已在馬王堆帛書、張家山竹簡和綿陽木人經絡模型等出土文物中逐漸找到。這些早期文獻主要描述了經脈系統(tǒng),并涉及了三種古老的醫(yī)療手段:一個是灸法,一個是砭術(即用石頭治病的一種醫(yī)術),另一個就是導引術(一種古老的氣功),而經脈是這三種醫(yī)術施用時借助的途徑。

東漢的“方書之祖”,有著“救命活神仙”之稱的張仲景,在《黃帝內經》的基礎上發(fā)展了經絡學說。他認為人所生的病是通過一條叫“太陽—陽明—少陽—太陰—少陰—厥陰”這樣的通路從體外向體內傳輸的,根據疾病所屬的經絡不同,要用不同的方法治療。比如最初的風寒感冒病在太陽經,要用麻黃湯來治。他的《傷寒論》也是中醫(yī)的四大經典著作之一。

在這個環(huán)境污染,充斥著抗生素、添加劑的時代,天然療法受到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重視,其中經絡養(yǎng)生、經絡治病法受到了無數人的追捧,很多中醫(yī)大家對人體經絡的護生作用也是倍加推崇。雖然現在的醫(yī)學技術很發(fā)達,但我們也不可能把醫(yī)生24小時都帶在身邊,身體不舒服了醫(yī)生也不能馬上就為你手到病除,況且現在這個時代,還有很多人看不起病,去趟醫(yī)院,一套檢查下來,幾百塊錢沒了,再開點藥,又進去幾百。所以我們有必要掌握一些運用經絡、穴位來自我保健和預防疾病的方法,這樣也就等于有了個隨身攜帶的“保健醫(yī)生”,既方便又省時省錢。

隨著冶煉技術的發(fā)展,人們制成了金屬針,稱為微針,并用微針對經脈進行治療?!饵S帝內經》分為兩部書,其中之一叫做《靈樞經》,也稱為《針經》,就是專門論述用微針治療經絡的著作?!饵S帝內經》對經絡作了系統(tǒng)的總結,在經脈之外,增加了絡脈、經別、經筋、皮部和奇經等新的概念,它們共同組成了經絡系統(tǒng),成為古人心目中人體最重要的生理結構?!饵S帝內經》還闡述了經絡的功能,即運行氣血、平衡陰陽、濡養(yǎng)筋骨、滑利關節(jié)、聯(lián)絡臟腑和表里上下以及傳遞病邪等?!饵S帝內經》對經絡系統(tǒng)及其功能的認識,主要來自于長期的臨床觀察,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的結果和取類比象的描述。由于《黃帝內經》的概念體系是二千多年前的,給現代人理解它的思想內涵帶來了極大的困難。因此,從文獻和實驗等多個方面揭示古典經絡概念的內涵,是中醫(yī)研究者的任務。

醫(yī)師資格考試公眾號

編輯推薦
考試輔導
回到頂部
折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