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處理:持續(xù)性枕后位、枕橫位在骨盆無異常、胎兒不大時,可以試產。試產時應嚴密觀察產程,注意胎頭下降、宮口擴張程度、宮縮強弱及胎心有無改變。
1.第一產程
(1)潛伏期:需保證產婦充分營養(yǎng)與休息。若有情緒緊張,睡眠不好可給予派替啶或地西泮。讓產婦朝向胎背的對側方向側臥,以利胎頭枕部轉向前方。若宮縮欠佳,應盡早靜脈滴注縮宮素。
(2)活躍期:宮口開大3~4cm產程停滯除外頭盆不稱可行人工破膜,若產力欠佳,靜脈滴注縮宮素。若宮口開大每小時1cm以上,伴胎先露部下降,多能經陰道分娩。在試產過程中,出現(xiàn)胎兒窘迫征象,應行剖宮產術結束分娩。若經過上述處理效果不佳,每小時宮口開大<1cm或無進展時,則應剖宮產結束分娩。宮口開全之前,囑產婦不要過早屏氣用力,以免引起宮頸前唇水腫,影響產程進展。
2.第二產程
若第二產程進展緩慢,初產婦己近2小時,經產婦已近1小時,應行陰道檢查。當胎頭雙頂徑已達坐骨棘平面或更低時,可先行徒手將胎頭枕部轉向前方,使矢狀縫與骨盆出口前后徑一致,或自然分娩,或陰道助產(低位產鉗術或胎頭吸引術)。若轉成枕前位有困難時,也可向后轉成正枕后位,再以產鉗助產。若以枕后位娩出時,需作較大的會陰后~斜切開,以免造成會陰裂傷。若胎頭位置較高,疑有頭盆不稱,需行剖宮產術,中位產鉗禁止使用。
3.第三產程
因產程延長,容易發(fā)生產后宮縮乏力,胎盤娩出后應立即靜注或肌注子宮收縮劑,以防發(fā)生產后出血。有軟產道裂傷者,應及時修補。新生兒應重點監(jiān)護。凡行手術助產及有軟產道裂傷者,產后應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