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免費試聽
- 免費直播

網校老師 2月7日 19:00-21:00
詳情
網校老師 2月8日 09:00-21:00
詳情尿毒癥患者的死亡率明顯高于普通人群,死亡主要由心血管事件導致。血管鈣化在心血管病發(fā)病率和死亡率增加中起重要作用。在過去幾年中,臨床醫(yī)師逐漸認識到,血管鈣化是促鈣化過程激活和抗鈣化過程減弱的結果。治療時要避免使用導致鈣負荷增加的方法,而且要很好地控制代謝并優(yōu)化透析治療。
尿毒癥血管鈣化的定義
病理性鈣化分為轉移性鈣化和營養(yǎng)不良性鈣化。尿毒癥患者的血管鈣化通常伴有動脈粥樣硬化和代謝紊亂,因此涉及轉移性鈣化和營養(yǎng)不良性鈣化兩種方式。
終末期腎病(ESRD)患者的血管鈣化分布在血管壁中層(平滑肌細胞)和內膜(有動脈粥樣硬化斑塊)兩個位點。內膜鈣化呈散發(fā)型,見于主動脈、冠狀動脈和其他肌性動脈,醫(yī)學教育網搜集|整理在慢性腎病患者中開始于兒童期和青春期。外周動脈中層鈣化是尿毒癥和糖尿病血管病變的共同特征。首先累及主動脈,隨后延伸至外周小血管,鈣化呈干線型或管道型。中層和內膜鈣化可共存于同一患者的同一血管內,使ESRD患者心血管?。–VD)的發(fā)病率增高。
尿毒癥血管鈣化的機制
一直認為,血管和軟組織鈣化主要是由血磷、血鈣水平和鈣磷乘積增高引起過飽和而發(fā)生的被動沉積。近期研究顯示,這是一個高度調節(jié)的礦物質沉積過程,許多與骨和礦物質代謝調控相關的蛋白(骨橋蛋白、堿性磷酸酶、Ⅰ型膠原、骨形成蛋白2a等)表達于鈣化動脈病變處,其表達也是血管平滑肌細胞(VSMC)表型轉化的結果。尿毒癥血管鈣化不僅受高磷血癥誘導,而且還有尿毒癥血清中其他因子的參與。(見圖)
胎球蛋白、基質玻璃蛋白(MGP)、骨保護素和骨橋蛋白是血管鈣化的天然抑制物。血管鈣化的易感因素包括ESRD患者具有的一些尿毒癥相關危險因素和動脈粥樣硬化的傳統(tǒng)危險因素。(見表)
臨床意義
X線和CT檢查顯示,踝關節(jié)是鈣化最早和最常見的部位,其次為腹主動脈、足、骨盆、手和腕關節(jié)。透析患者冠狀動脈鈣化(CAC)發(fā)生率比非透析患者多2.5~5倍。70%的成年患者以及36%年齡<30歲的患者存在嚴重CAC.尿毒癥患者中瓣膜鈣化也很常見,45%~59%的鈣化發(fā)生在二尖瓣,34%~55%發(fā)生在主動脈瓣膜。
瓣膜鈣化可能會影響到全身的大中小動脈。動脈鈣化導致大動脈壁僵硬和脈搏波速加快,動脈壁僵硬可使脈壓增高(收縮壓增高,舒張壓降低),左室肥厚增加(大動脈順應性下降),心血管死亡危險增加。周圍血管鈣化會導致組織灌注受損、跛行甚至截肢。
網校老師 2月7日 19:00-21:00
詳情網校老師 2月8日 09:00-21:00
詳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