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肢神經損傷——小兒外科主治醫(yī)師考試輔導資料
下肢神經損傷是小兒外科主治醫(yī)師考試中比較重要的一個知識點,下面是小兒外科主治醫(yī)師考試關于下肢神經損傷的輔導資料,請參考:
(一)坐骨神經損傷的表現(xiàn)與治療
坐骨神經由脛神經和腓總神經組成,穿梨狀肌下孔至臀部,于臀大肌深面沿大轉子與坐骨結節(jié)中點下行,股后部在股二頭肌與半膜肌之間行走,至腘窩上方分為脛神經和腓總神經,沿途分支支配股后部的股二頭肌、半腱肌和半膜肌。
損傷后表現(xiàn)依損傷平面而定。髖關節(jié)后脫位、臀部刀傷、臀肌攣縮手術傷以及臀部肌注藥物均可導致其高位損傷,引起股后部肌肉及小腿和足部所有肌肉全部癱瘓,導致膝關節(jié)不能屈、距小腿關節(jié)(踝關節(jié))與足趾運動功能完全喪失,呈足下垂。由于股四頭肌腱全,膝關節(jié)呈伸直狀態(tài),行走時呈跨越步態(tài)。小腿后外側和足部感覺喪失,足部出現(xiàn)神經營養(yǎng)性改變。如在股后中、下部損傷,則腘繩肌正常,膝關節(jié)屈曲功能保存。
高位損傷預后較差,應盡早手術探查,根據情況行神經松解和修復手術。
(二)脛神經損傷的表現(xiàn)與治療
脛神經于腘窩中間最淺,伴行腘動、靜脈經比目魚肌腱弓深面至小腿,小腿上2/3部行走于小腿三頭肌和脛骨后肌之間,于內踝后方穿屈肌支持帶進入足底,支配小腿后側屈肌群、足底諸肌和足底感覺。
股骨髁上骨折及膝關節(jié)脫位易損傷脛神經,引起小腿后側醫(yī)學|教育網搜集整理屈肌群、足底肌的麻痹,出現(xiàn)足跖屈、內收、內翻,足趾跖屈、外展和內收障礙,小腿后側、足背外側、跟外側和足底感覺障礙。
此類損傷多為挫傷,應觀察2~3個月,無恢復表現(xiàn)則應手術探查。
(三)腓總神經損傷的表現(xiàn)與治療
腓總神經于腘窩沿股二頭肌內緣斜向外下,經腓骨長肌兩頭之間繞腓骨頸,即分腓淺、深神經。腓淺神經支配腓骨長、短肌,小腿外側、足背以及第2~5趾背的皮膚。腓深神經支配小腿前群肌及第1、2趾相對緣的皮膚。
足內翻:脛骨前、后肌。足外翻:腓骨長、短肌和第3腓骨肌。(這5塊肌肉除了脛骨后肌由脛神經支配外,其余四塊均由腓總神經支配)
腓總神經易在腘部及腓骨小頭處損傷,導致小腿前外側伸肌麻痹,出現(xiàn)足背屈、外翻功能障礙,呈足內翻下垂畸形,以及伸 、伸趾功能喪失。各趾呈屈曲狀態(tài),小腿外側和足背感覺障礙。
腓總神經損傷應盡早手術探查。功能不恢復者,晚期行肌腱移位或踝關節(jié)融合矯正足下垂畸形。
橈神經分支:
1. 肌支:肱三頭肌、肱橈肌、所有的前臂后群肌。
2. 皮支:上臂及前臂背面,手背橈側半、橈側兩個半手指近節(jié)背面皮膚。
橈神經在肱骨中、下1/3交界處緊貼肱骨,該處骨折所致的橈神經損傷最為常見,主要表現(xiàn)為伸腕、伸拇指、伸指、前臂旋后障礙及手背橈側和橈側2個半手指背面皮膚感覺障礙,主要是手背虎口處皮膚麻木區(qū)。典型的畸形是垂腕。如為橈骨小頭脫位或前臂背側近端外傷所致骨間背側神經損傷,則橈側腕長伸肌功能醫(yī)學|教育網搜集整理完好,伸腕功能基本正常,而僅有伸拇指、伸指和手部感覺障礙。
肱骨骨折所致橈神經損傷多為牽拉傷,大部分可自行恢復,在骨折復位固定后,應觀察2~3個月,如肱橈肌功能恢復則繼續(xù)觀察,否則可能是神經斷傷或嵌入骨折斷端之間,應立即手術探查。如為開放性損傷應在骨折復位時同時探查神經并行修復。晚期功能不恢復者,可行肌腱移位重建伸腕、伸拇、伸指功能,效果良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