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免費試聽
- 免費直播

網校老師 02月21日 16:00-18:00
詳情
張鈺琪 02月21日 09:00-21:00
詳情熱點推薦
——●●●聚焦熱點●●●—— | ||
---|---|---|
全國技能繳費時間>> | 最新版大綱/教材變動>> | 醫(yī)師“搞”分秘籍資料>> |
?。?)濕的概念:濕為長夏的主氣。長夏(農歷六月),時當夏秋之交,陽熱始降,水氣上騰,潮濕充斥,空氣中濕度最大,為一年中濕氣最盛季節(jié),故當此季節(jié),因感受濕邪而發(fā)病者最多。此外,長期陰雨連綿,氣候潮濕,或居處潮濕,或水中作業(yè),或淋雨涉水,或汗出后濕衣未能及時更換等,皆易導致濕邪外感。濕邪為病有外濕、內濕之分。
?。?)濕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:濕邪的表現,亦是以自然界水濕之象,來比擬發(fā)病時所出現的一系列病理反應和證候。所以,中醫(yī)病因學認為,濕邪與其他幾種邪氣相對而言,屬重濁有質之邪,其性粘滯,而且發(fā)病部位彌漫,傷人多隱,緩而不覺。概括起來,其性質和致病特點如下:
?、贊裥灾貪岫呄?,易襲人之陰位。
?、跐裥哉硿浡?。
?、蹪駷殛幮?,易阻遏氣機,損傷陽氣。
(3)外感濕邪傳變及常見病證
濕邪外感,多與氣候環(huán)境有關。外濕侵犯人體,多由肌膚而入,淺則傷人皮肉筋脈,或積于皮下肌膜,或流注關節(jié);深則可侵入體內,影響臟腑生理功能,產生多種病證。
濕邪傷人肌表,阻滯人體氣血營衛(wèi)之循行,營衛(wèi)失和,陰盛陽郁,故見惡寒,身熱不揚,汗出粘滯不暢,熱不為汗解;濕性重濁,易阻滯經脈氣血之通暢,故見四肢痠困沉重,麻木不仁;水濕之邪,泛溢肌膜,積于皮下,則見足脛浮腫,按之凹陷如泥;濕邪在上則阻滯清陽,故頭重如裹;考試大網站收集濕邪傷及筋骨關節(jié),或流注關節(jié)腔隙,則見關節(jié)腫脹悶痛,重著不移,或屈伸不利,為拘為痙。
濕濁之邪可侵犯中焦脾胃,直接影響脾胃的腐熟運化功能,而使氣機阻塞,升降失司,以致水濕停滯中焦,困脾遏胃,出現胸脘滿悶、胃納呆滯、口膩或甜、泛惡欲嘔、小便不利、腹脹便溏不爽等癥。
另外,濕邪傷人,亦常與風、寒、暑、熱等邪相兼為患,而病風濕、寒濕、暑濕、濕熱等病證。而且,濕邪傳里,根據人體體質及臟腑盛衰,久之亦每易從寒化或從熱化,而發(fā)生不同的病證轉化。如素體虛寒,則濕邪每從陰化寒,可轉化成寒濕病證,如素體陽熱壯盛,則濕邪從陽而化熱,則多轉化成纏綿難愈之濕熱證。
臨床上,濕熱熏蒸,郁于肝膽,膽汁不循常道,逆流入于血脈,泛溢于肌膚,則可見一身面目皆黃,發(fā)為黃疸。若濕熱之邪浸淫于皮膚,外越于肌表,則可發(fā)為疥、癬、疹、瘡,且黃水淫溢。濕熱蘊結,郁于心經,則口舌生瘡糜爛。濕熱下注于腸腑,則可病泄瀉、痢疾。濕熱下注于膀胱,則可病淋濁。濕熱注于下焦,損傷沖任帶脈,在婦女則可病帶下赤白。
外濕所感,臨床常見的病證有:傷濕(即表濕證)、停濕(即濕停中焦)、濕熱、寒濕及濕痹(又稱“著痹”)等病證。
網校老師 02月21日 16:00-18:00
詳情張鈺琪 02月21日 09:00-21:00
詳情